本书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的教材,可供历史学和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使用。根据当前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中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本教材是适应改革的要求而编写的。相对于本课程以前的教学现状与使用的教材,本书所作的改革与改进主要是:
(1)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两门课,改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门课。(2)将以生产关系的变化或阶级斗争作主线,改为以经济现代化作主线。(3)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过程,改为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4)将就近现代论近现代,改为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置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来考察。(5)将就中国论中国,改为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整体格局中来考察。
在该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本书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古代经济与走向经济现代化的门槛;第二章:中外关系剧变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从独立的封建经济形态向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形态的演变(1842—1895年);第三章:经济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从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演变(1895—1936);第四章:战时经济与经济现代化的挫折(1937—1949);第五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第六章:近代中国领土上的殖民地经济——殖民地经济形态下的现代化(1942—1949);第七章:解放区的经济与探索能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新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萌生到扩展全国的曲折历程(1927—1949年);第八章: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上)——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第九章: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下)——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与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为计划经济体制(1953—1956);第十章: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第十一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上)——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十年(1957—1966);第十二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下)(1967—1978);第十三章: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1979—1984);第十四章: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
(1985—1991);第十五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