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pg娱乐电子游戏
来源:薛鹏志 发布时间为:2013/11/1 14:33:00
菲律宾《世界日报》社长陈华岳大律师和儒商
庄国土、陈华岳等著《菲律宾华人通史》洋洋百万字,对500年来菲华社会与1000多年中菲关系史做了全景式论述,是迄今为止菲律宾华人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成果。对于本书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估量,学术界或将有定评。由于笔者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审读编辑过程,对该书从初稿到多次增删修改以至定稿的历程颇多感触,但囿于学识所限,在此仅就本书的基本特色和出版价值略陈一二。
一、旧瓶新酒,理论构架推陈出新
庞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曾在历史上对中国本土的社会发展起了特殊的作用,孙中山曾有“华侨乃革命之母”之誉。在世界华人历史中,菲律宾华人社会可以说最具特色,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自从16世纪后期,中国商民开始大规模迁移定居菲律宾,数十代人在菲律宾筚路蓝缕、辛勤创业,并逐渐融入菲律宾的民族社会之中,仍或多或少保持华人族群的认同、文化和习俗,为菲律宾这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不断增添异彩。数百年来,菲律宾华人始终对祖籍地一往情深,乐捐乐助,是全世界华人中与家乡联系最密切的华人社会。迄今,菲律宾华人数超过150万,经济成就斐然,不但在菲律宾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是推动菲律宾和中国友好关系发展的引擎之一。历来学者对菲律宾华人不乏关注和探究,如何在前人的众多研究基础上再出新高,无疑是研究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攻克的难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从事海外华侨华人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各种论著数以千计,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菲律宾华人社会与历史研究的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不时面世,而且名家专著辈出,几乎涉及菲华历史的各个时期,以至许多研究者常感喟已经无从下手,难出新著。除了比较热门的菲华社团、民族认同等专题研究外,已见出版的带有通史或断代史性质的专著,有如黄滋生、何思兵的《菲律宾华侨史》,刘芝田的《中菲关系史》,陈台民的《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陈烈甫的《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高祖儒的《华商拓殖菲岛史略》等,但是真正贯通古今、分量厚重的通史性专著仍然付之阙如。因此,急需有新的理论指导,重新审视和诠释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建构新颖的历史学理论构架,“激活”旧有的历史现象。最近十几年来,我们欣然看到,以
冷战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扩张和蔓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与理念给学术界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研究视野,人们逐渐用全球化的国际移民重新审视世界性的华侨华人问题。本书即是把区域性华人置于全球化的移民群体进行整合的研究,昭示了华侨华人独特的软实力。作者运用和融合近年来流行的多种国际移民与族群理论来阐释菲律宾华人社会,从而较好地把握菲华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趋势。国际移民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17世纪以后中国海外移民激增,与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东亚纳入欧洲人主导的世界贸易网络有莫大的关系。作者认为,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四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缺、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17—20世纪的闽粤乃至中国东部、中部各省都存在这种移民压力。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16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在远东殖民扩张,将远东地区带入国际贸易网络。欧洲人在远东开拓殖民地,由沿海而内陆,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航线沿岸建立贸易基地,掠夺自然资源,也带动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品市场的发展,造成大量需求劳力的局面。国外和国内因素的结合,使明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出国形成热潮。在17—20世纪中叶闽南人海外移民潮中,菲律宾是海外移民的重要目的地,这也是菲华以闽南人及其后裔为主的原因。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如宋元以来闽粤海商对南洋、台湾的了解,15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等。第四,移民本身的主观动机,包括愿意移民和敢于移民的意愿和胆气。闽南地区人民移居菲律宾,除具有海外移民的一般原因外,闽南移民的素质、历史传统及移居地社会环境也是决定移民人口结构的主要因素。作者强调迁移者本身的主观愿望和期望值,这种迁移海外的主观意愿与其传统和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促使闽南人向海外移民的动机是一种合力,是地理、经济、人文传统的结合。在本书第二章第四节“闽南人与16—17世纪海外华商网络的发展”,作者即集中探析了闽南海商16—17世纪主导海外华商网络和中菲贸易以及菲华社会长期由闽南人主导的成因。与过去的华侨史研究相比,本书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叙述中国移民迁徙菲律宾的过程,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阐述闽南海商如何与移民互为依托,积极开拓远东海上贸易,主导海外华商网络,更加凸显了菲律宾主体移民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在第十四章,专门论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新移民前往菲律宾的原因、类型、分布和特点,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书中将菲律宾华人置于国际移民和世界华人发展脉络的框架下,透视两者的互动及其与祖籍地关系的变化,令人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之感,显见作者高屋建瓴的研究新视野。而且,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作者绝不套用全球化等理论概念,而是运用相关的理论精妙地融入具体的史实分析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于采用了全新的理论构架,随处可见旧有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被“激活”了,饶有新意。
二、功深底厚,整合研究继往开来
可以想见,假如缺乏相当程度的研究基础,难以想象能够在三四年里完成一部洋洋百万字的学术巨著。以
除绪论概述菲华研究学术史和菲律宾概况外,全书分十六章,按历史时期阐述明中叶以前的菲中关系,西班牙殖民时期、美国统治时期、日本占领时期、战后以至21世纪初菲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迁发展及其菲中关系的演变。其中第十四、十五章专论菲律宾的中国新移民与华人数量估算、菲律宾华人社团的发展和变化。纵观全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原创性和专题性深入论述为主,摒弃概述性和通俗性的历史叙述。在成书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对一些专题研究薄弱或欠缺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如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政府对华侨的菲化政策及华社政治事件等部分,初稿偏于陈述性介绍,与全书的风格和体例不相称,于是更换了撰稿人改写。20世纪80年代后菲律宾主要华人企业集团介绍部分,适时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加以调整和更新,提高准确性和可信度。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做了去芜取菁的抉择取舍,精益求精等。总之,按照
三、资料宏富,论断诠释开拓创新
资料翔实,论从史出,是该书的又一个显著的特色。该书在菲律宾华人华侨问题上的新论断和新观点都是建立在其把握最新研究动态、新资料的发掘、旧有资料的重新诠释的基础之上。该书引证各类文献资料超过800种,包括中外文未刊和已刊档案、古籍与前人文集、中外文研究成果、海外中西文报刊、各类统计资料和会馆刊物、中外官方机构和国际组织网站资料等。该书关于菲华社会的各种统计表格多达百余种,体现了作者重视实证和计量研究的治学态度。本书虽然是通史性著作,但不停留于泛泛而论。细读该书,可以发现书中对不少历史话题做了新的论断和诠释,对一些少为人注意的论题做了开拓性的探析。该书利用历史资料和实地访谈,详尽分析了菲律宾独立时期奥斯敏那总统的华裔身世之谜,可以说是菲华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菲华与定居地社会关系的研究,开阔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思路。又如,该书利用台湾当局的未刊档案资料,充分揭示了战后30年间台湾国民党当局如何力图控制菲律宾华人社会,影响海外华社的发展,拓展了台湾与菲律宾乃至东南亚关系的研究领域,给予人们的启发良多。
显而易见,《菲律宾华人通史》一书是新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上乘著作,堪称菲律宾华人研究前所未有的的标志性巨著,必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